鄉黨委關于新農村建設專題調研報告
近年來,大莊子鄉黨委、政府在農業和農村經濟建設中,立足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推廣普及科技新技術、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全鄉農業與農村經濟實現了新的跨越和發展。但如何進一步推動全鄉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全面
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民主管理”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目標,就成為當前
乃至今后一段時間需要探討和解決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通過走訪座談、分析了解對當前新農村建
設情況進行了調研,具體情況如下:
一、基本情況
大莊子鄉共有6個行政村,36個村民小組,2437戶,8962人,耕地38686畝,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2005
年達到4594.6元,比2005年增加205元。全鄉有黨員612人,黨支部12個,黨小組40個。
二、發展現狀
“十五”期間,全鄉農村經濟出現四大變化:一是農業結構調整效果明顯。二三產業、養殖業、林果
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逐年增加;二是農作物品種結構優化。優質抗蟲棉達到75%以上,肉羊新品種
改良率逐年增加,林果業高接換優等新技術全面推廣。三是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較快。2005年全鄉農民人
均純收入4596.6元,比2004年增加200元,增長8.03%,比2000年的3386元,增加1210元,年均增長202元
,年均遞增7.4%。四是農村住房建設發展迅速。全鄉共有2437戶,2005年共修建高標準小康房45戶,95%
的農戶按照統一的標準修建了磚混結構的住房。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這次調研的情況看,大莊子鄉新農村建設,總的形勢較好,部分農民比較富裕,房子比較漂亮,農
村也比較穩定。但同時也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而又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
1、村級經濟實力薄弱,牽引力不大。近年來,由于鄉村兩級加大對重點產業發展、公益事業建設、
基礎設施配套及文教衛生等項目的投入和建設,使鄉村兩級債務沉重,少則數萬元,多則上十萬、幾十萬
,甚至更多。村級經濟實力薄弱,發展經濟包袱沉重,使經濟發展難以形成牽引力、向心力。
2、傳統農業難以拓展,支撐力不強。大莊子是一個傳統的產棉大鄉,棉花在全鄉的經濟中占有主導
地位。但是,現在由于受氣候、品種、市場等因素的制約,棉花產業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小,除了進一步調
優、調精、提高單產外,發展的潛力似乎不大。同時,傳統農業還受自然災害、市場供求等因素影響,處
在一種“望天收”的極不穩定的狀態,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撐十分有限。
3、加工產業規模偏小,帶動力不足。近年來,各村都相繼建設了一批小型加工企業。但由于資金有
限,投資規模小,市場風險大,經濟效益差,這些企業都還處在創業的初期階段,自身的生存發展還十分
困難,更不用說帶動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4、農民增收門路狹窄,增長點不多。在深入基層調研中,我們深深地感到:農民增收門路狹窄,產
業結構調整任務艱巨。傳統農業只能解決農民的“吃飯”問題,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致富”問題
。大部分農民把增收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上。雖然收入相對較高,但受群眾觀念、農民素質、就業門路
所限,盲目性大,流動性強,難以穩定就業,也不是長遠之計。
四、對策和建議
1、要堅持富民為先,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是農民,根本是發展農村
經濟,重點是增加農民收入,難點是構建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盡管“十五”期間,全鄉農民人
均純收入達到4596元,初步具備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條件,但農民收入渠道不寬,增收基礎并不
穩固,靠天吃飯、靠農業增收的現狀并未根本改觀,偶遇自然災害,稍遇市場波動,增幅就會大起大落,
陷于徘徊。因此,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我們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振興全鄉經濟的中心任
務,擺在一切經濟工作重中之重來抓,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跳出農業發展農業,跳出農村致富農民,
采取“內外抓、綜合抓、重點抓”,既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把農業和農村內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繼
續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在農業和農村外部尋求增收途徑;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開辟農民就業
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徑,又要分類指導,突出重點,著力解決好農村貧困人口等特殊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
題,做好扶貧救助工作;既要立足當前采取見效快的具體措施,又要著眼長遠尋求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治
本之策,建立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多途并進,多管齊下,不斷開拓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空間
,不斷開辟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2、要抓住主線,鞏固和發展增收基礎。在現階段,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抓住農業結構調整這條主
線,把調整的著力點從局部面積的加加減減轉到培育特色支柱產業上來,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的
轉變,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一是優化品種結構,加大示范帶動。結合本鄉實際,通過引進產
量高、抗病能力強的品種,加大棉花的產出率,同時通過棉花膜下滴灌等新技術的示范,帶動棉花產業增
產增收。二是要依靠科技,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要在繼續推廣JD-3、JD-4、9665、豐棉8號等新技術的推
廣應用的同時,要以科技為動力,堅決淘汰劣質低效品種,積極探索推廣棉花雙株雙層立體間作模式,最
大限度地發揮有限資源的綜合效益和潛力。三是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做到農產品按標生產、有標上市。
農產品的競爭已進入質量競爭、品牌競爭的時代,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的效益呈倍增
長。“十一五”期間,要順應消費需求,高度重視標準化,普遍推行標準化,建立健全主要農產品和特色
農產品的標準化技術操作規程,從源頭上把好農產品質量關。
3、要創新機制,加強和培植市場主體。一是扶持種養大戶,培植農業生產主體。通過對一些市場意
識強、科技素質高的種養大戶,采取政府扶持支部引導、農戶投資的辦法,大力發展規模養殖,引進優良
品種,采用精細的管理方式,逐步發展狀大起來,使他們不僅是科學種養致富的典型,而且成為農村先進
生產力的代表。二是扶持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培植科教、流通、農資服務的主體。要引導農村大戶、
運銷能人、龍頭企業、基層干部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創辦領辦農村專業服務組織和專業協會,提高農民組
織化程度,提高農村經濟的自主發展能力。
4、要以點示范,凸現新農村建設新亮點。要緊緊借助中央、省、市、縣新農村建設的強勁東風,以
頭墩村、永豐村兩個示范點建設為主體,全力提升示范點建設的規模化、規范化、科學化、配套化。一是
要超前規劃。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分類指導、整體推進的要求,把小康住宅、道路建設、環境美化
、設施配套做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依據這一主體制定出新農村示范點建設的總體規劃,分步實施,整體
推進。二是要高起點建設。對于新農村建設示范點要堅持20年不落后,30年能改造的要求,對于各項配套
建設力求高起點、高標準,避免重復建設和資金浪費,切實達到以點帶面、示范引導的作用,進而推動全
鄉新農村建設進程的加快。
5、要轉移農民,拓寬增收領域。近幾年,農村勞動力向外轉移的速度呈加快趨勢,務工經商收入成
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從調查情況看,農民在縣內務工的年收入一般在7000元左右,縣外務工特別是在
沿海發達地區務工的年收入一般在8000元以上,文化層次較高又有一定技能的農民,年收入超過萬元。“
種田糊口敷日常、打工賺錢蓋新房”,正日漸成為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因此,圍繞新農村建設今后幾年
,要繼續重視農村勞動力資本開發,通過發展特色農業消化三分之一,發展非農產業吸納三分之一,發展
外出打工輸轉三分之一。一是加強外出務工的組織引導。我鄉農村勞動力外出主要依靠親幫親、鄰幫鄰的
方式,就業的盲目性較大。要結合全縣“全民創業”和勞務輸轉工程的實施,加強農村剩余勞動力輸轉,
注重勞務市場和勞務中介組織的發育,特別要在勞動力務工集中的地方,以駐外辦事處和本地人在外創辦
的企業為依托,提供農民工勞務信息和維權保障服務中心,讓農民出得去、能就業。二是大力發展非農產
業。農村中小企業是農村工業化的骨干,農民就業的“蓄水池”。要進一步放活創業環境,鼓勵千家萬
戶創業,發展農村小型企業和農村服務業,發展就業量大、市場有需求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為農民進廠務
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為農民增收開辟新途徑。
【鄉黨委新農村建設專題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鄉黨委關于新農村建設專題調研報告08-15
新農村建設專題調研報告08-12
*鎮新農村建設情況專題調研報告08-16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08-12
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08-24
新農村建設工作調研報告08-17
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調研報告08-17
新農村建設參觀考察調研報告08-12
林區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08-12